為什么我的個人信息會被別人獲取?為什么會接到陌生電話?甚至有時相信了對方的話,結果落入圈套。當我們在網上留下痕跡的時候,個人信息可能正面臨著被竊取的風險,提升個人信息安全意識,養成良好操作習慣是降低風險隱患的重要途徑。
什么是個人信息?它包括什么?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條的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網銀賬號、第三方支付賬號、社交賬號、郵箱賬號等賬戶信息;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短信記錄、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隱私信息以及你的設備信息、社會關系信息、網絡行為信息等。
個人信息泄露會導致什么問題?
除了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的煩惱,還有個人身份被冒用這類較為嚴重的問題。同時,個人信息泄露是詐騙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不法分子在精準掌握用戶個人信息的前提下,能編造出迷惑性更高的詐騙場景,繼而對公眾實施欺詐。
個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1.免費WIFI泄露個人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會將WIFI植入病毒后投放到公共場所,如果開啟了WIFI功能,就可能自動連接上這種“釣魚”WIFI,導致信息泄露。
2.釣魚網站泄露個人信息
不法分子通過短信或網頁彈窗大肆傳播釣魚網站鏈接,常用的手段包括偽裝成銀行、網購平臺等網站,誘導用戶輸入個人及賬戶信息。
3.各類單據泄露個人信息
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網友收到貨物后不經意把快遞單扔掉導致信息泄露;在刷卡購物的紙質對賬單上,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隨意丟棄同樣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4.網購時泄露個人信息
網上購物時需要注冊信息,如手機號、社交賬號等。通過這些,不法分子可以網絡空間等渠道獲得更多個人信息。
5.海投簡歷泄露個人信息
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進行,而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這些內容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以極低價格轉手。
做到“三個不”避免個人信息泄露
一是不亂扔。妥善保管、處置好記錄個人信息的載體,包括文件、快遞單等;
二是不亂給。不在互聯網公開平臺隨意發布個人信息或者提供給他人使用,特別是個人身份證號、電話號碼、銀行卡號等;
三是不亂點。不隨意點擊和下載來歷不明的網址鏈接、二維碼、免費wifi熱點等,不隨意點擊App手機軟件獲取設備權限的“同意”按鈕,并在電腦、手機上安裝防護軟件,及時更新升級,防止惡意木馬、程序竊取個人信息。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如何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